“只有繼續站好崗,養好路,才對得起黨和政府授予我的榮譽。”日前,榮獲“自治區先進工作者”稱號的寧夏公路管理中心石嘴山分中心陶樂公路養護站站長周鵬載譽歸來後顧不上休息,又投入到工作中。
自參加工作以來,周鵬一直紮根公路養護一線,用雙腳丈量每一寸公路,用公路人“鋪路石”的精神,守護着公路生命線的暢通。近3年來,他帶領職工處治轄養路段路面裂縫近14.12萬延米,實施S302線公路兩側進行路基補土4500立方米,對G244公路兩側路基邊坡進行防護工程建設,澆築混凝土156立方米,鋪設八稜磚1400塊、框條2800塊、硬化路肩45平方米,有效提升了轄養公路的路況質量,降低了養護成本。
為修建高速公路,當年自治區交通廳從世行貸款中花千萬元購買的2台英國製造的大型瀝青拌合站,在中鐵集團建成高速項目撤離後,曾經閒置了七八年之久。直到2008年,寧夏第一次嘗試瀝青就地熱再生項目,該機器再次被啓用,但沒有人會熟練運用,於是周鵬被選中去操作。為了不辜負組織的信任,保障工程項目順利完工,他藉助翻譯工具,將5本厚厚的技術資料弄懂弄通了,他也因此成了當時全區唯一一位既能熟練操作、又懂維修該機器的行家裏手。
2000年,全國公路大檢查,在檢查組到來的最後半個月關鍵時期,機器減速機出現了故障,但通過和賣家聯繫得知,該器件要在英國廠家定做,從定做到報關再到送達前後至少得3個月,價格20餘萬元。可是檢查在即,為了不耽誤工作進程,周鵬經過縝密研究、認真推敲,自己動手購買了國產減速機,又安裝了一個變頻器,便將問題有效解決,前後花費僅8000餘元。此後的日子裏,他又相繼對出現故障的羅茨風機、温控等10餘個器件進行了技術改造,共計節省費用百萬餘元。
2016年,周鵬主動報名去往基層一線——陶樂養護中心工作。在基層,他身先士卒,服從組織安排,全力配合中心負責人抓管理、帶隊伍。由於一頭紮在他擅長的機器上,所以常常是一年四季曬得黝黑,衣服被機器油漬糊得到處是黑斑,但和職工的距離卻更加近了。2017年,他被評為單位年度先進工作者。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襲來,在大考面前,周鵬選擇了堅守與“逆行”。為了在疫情防控期間保障物資及應急車輛、人員安全通行,他每天天沒亮就準時出發,帶領職工巡查轄養路段,在做到路面情況瞭然於胸的同時,及時調遣保潔車輛清掃路面,安排人員清理路面堆積物。“這段路結冰了,影響行車安全,抓緊清理。”這是那段時間周鵬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句話,為了及時恢復路面,保障行車安全、暢通,他常常連續巡邏8個多小時,嘴脣結痂,一身疲憊。
抵抗病毒的最好良藥,就是自身的抵抗力。在工作之餘,周鵬每天都儘可能組織幹部職工進行30分鐘的體育運動,並囑咐他們要規律生活,減輕心理壓力,避免抵抗力下降。而對於自己,卻經常因為工作繁忙忽略身體。一次連續7天的高強度工作,讓他滿嘴全是水泡,十年未發作的高血壓又一次發作,但即便面對這種情況,他仍然堅守在防疫工作一線。
疫情防控期間,周鵬的孩子患上了咽喉炎和鼻炎,時常伴有發燒,他急在心裏,卻連電話也顧不上打一個,即使是妻子打來電話也是匆匆囑咐一聲,就趕忙回到路上,繼續巡查。而在這期間,周鵬的父親也因病突然去世,接到老父親去世的消息,他強忍悲傷,哽咽囑咐親人們按照特殊時期要求,簡單處理父親的後事。隨後,滿是愧疚的他擦乾眼淚,馬上返回防疫一線。
面對榮譽,周鵬謙虛地表示:“這個榮譽屬於全體的公路人,今後我將繼續以實際行動做好本職工作,發揮好引領師範作用。”(寧夏日報記者 李志廷/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