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是寧夏南部山區很長時間裏留給世人的印象。可是,靠什麼才能撕掉這個標籤?
科技能闢蹊徑。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寧夏實施了“科技支寧"科技扶貧東西協作行動,集中引進、集成、轉化一批國內先進適用技術。
除了部區合作,閩寧合作、科技特派員、科技扶貧指導員等模式多管齊下,為產業扶貧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0年10月17日,寧夏科技廳駐海原縣關莊鄉高台村工作隊舉辦的馬鈴薯大賽,極大地激發了村民科學種植熱情。王迎霞攝
2020年年底,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一場新聞發佈會,再次讓科技扶貧成為焦點。
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介紹科技助力打贏脱貧攻堅戰相關情況,一同出席的,還有寧夏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郭秉晨。
窮,是寧夏南部山區很長時間裏留給世人的印象。可是,靠什麼才能撕掉這個標籤?
科技能闢蹊徑。
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寧夏實施了“科技支寧”科技扶貧東西協作行動,集中引進、集成、轉化一批國內先進適用技術。
除了部區合作,閩寧合作、科技特派員、科技扶貧指導員等模式多管齊下,為產業扶貧提供了有力支撐。每一寸黃土地上,廣大科技工作者都寫下了精彩論文。
多方力量江流入海
三九天,寒潮頻襲,中衞市海原縣關莊鄉高台村的馬鈴薯,正面臨着凍傷危險。
在寧夏,馬鈴薯是致富薯,更是振興薯。村裏窖藏馬鈴薯為了保暖,將通風孔和門等全部密封,但此時又出現一個問題,這會導致窖內二氧化碳過高,使馬鈴薯失去活性,來年種子不發芽。
若在以前,科技廳駐村第一書記曾明和扶貧隊員陳建軍、李羣肯定急壞了。而今,他們胸有成竹。
“我們給馬鈴薯種子貯藏窖安裝了智能監測儀,可以通過手機App實時監測温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指標,隨時予以調整,找到最佳平衡點。”曾明説。
在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高台村圍繞主導產業馬鈴薯種植,成功實現“五個一”產業發展目標:一個百畝良種繁育基地、一個千畝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基地、一個科技扶貧服務站,户均幫扶一頭良種豬仔、人均幫扶一畝地以上籽種肥料,建檔立卡户全部脱貧銷號。
而在科技廳駐村幫扶的另一個地方——海原縣關橋鄉方堡村,工作隊圍繞香水梨特色種植加大了技術培訓力度,並協助專業合作社實施香水梨冷藏保鮮和深加工,科技助力扶貧效果同樣明顯。
目前,全區共有1504支駐村工作隊、3900多名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積極響應號召,主動擔當作為,將智慧和汗水播灑在戰貧一線。
通過創新驅動精準扶貧,這是方向。
近年來,寧夏針對貧困地區突出存在的兩大短板——產業和人才,動員各種創新力量開展結對幫扶。
以科技特派員和“三區”科技人才兩個專項為載體,1000多名科技特派員常年活躍在科技扶貧一線,以科技創業帶動產業發展和技術推廣,帶動貧困羣眾脱貧致富。
為確保羣眾真脱貧、脱真貧,從2018年起,170名科技扶貧指導員根據專業組合成37個產業扶貧工作隊,深入170個深度貧困村開展工作。
舉一綱而萬目張。
與此同時,寧夏改革優化科技扶貧工作機制、管理模式和項目管理,《自治區科技助力深度貧困地區脱貧攻堅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既調動了管理部門的激情,又激發了科研人員的熱情。
東西合作碩果盈枝
扶貧關鍵在產業,產業關鍵在科技。
而科技扶貧,貴在精準,如再冠以有力後盾,再強大的“攔路虎”也定會拿下。
1996年,中央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自此,從閩江水畔到六盤山下,“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羣體”千里馳援,接力攀登,為寧夏植入了福建改革發展的創新理念,將單向扶貧拓展到經濟社會建設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深度協作。
位於六盤山區的寧夏西海固地區,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着這裏的貧困羣眾。
“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總書記這一重要講話,為渴望破繭而出的寧夏指出一條明路。
2017年,徐南平副部長在寧夏表示,要組織國家級專家在貧困地區實施全國成熟適宜科技成果示範轉化,助推寧夏脱貧攻堅。第二年初,科技部與寧夏科技廳聯合實施了“科技支寧”科技扶貧東西協作行動。
聚焦草畜、馬鈴薯、小雜糧、中藥材和冷涼蔬菜五大產業發展瓶頸,一大批專家啃起“硬骨頭”。
從山西農科院引進的小雜糧滲水地膜穴播技術,大面積推廣平均單產達到600斤,是傳統產量的2—3倍。在去年旱情較重的一年,核心示範區平均畝產達到713.1公斤,產值4278.6元,畝純收入3568.6元,創下寧夏穀子種植效益歷史新高。
“這項技術起到了非常好的示範作用。”郭秉晨認為它之所以成為“香餑餑”,是因為老百姓看到了科技的力量,僅兩年時間就推廣近30萬畝。
最給力的是扶貧效果。
“為農民增加收入超過3億元,助300多户建檔立卡户實現脱貧。”寧夏科技廳農村科技處處長徐小濤説。
更讓項目實施團隊負責人程炳文欣喜的,是穀子已經由傳統的抗旱救災作物變成了新型經濟作物,“當務之急是把產業框架打好,逐步將小雜糧發展為寧夏脱貧攻堅主導產業”。
另外,從中國農業大學引進的肉牛“一母兩犢”飼養技術,每頭可為養殖户增收2000元以上;從浙江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引進的冷涼蔬菜優新品種和高效栽培技術,能使蔬菜單產平均增加15%……
借力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寧夏使扶貧效果達到最大化。
產業扶貧餘力不遺
生態移民比重大,是寧夏脱貧攻堅的一大特點。
全區690萬人,僅扶貧生態移民搬遷人口就達到123萬,佔總人口的近18%。如何實現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要答好這道難題,並不輕鬆。
自治區黨委政府想到的良策,還是產業。
賀蘭山東麓是寧夏生態移民的集中安置區,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支持下,覆蓋全產業鏈的科技攻關全面展開。目前,寧夏釀酒葡萄面積已接近50萬畝,也是全國最大的優質葡萄種植區域,帶動勞務及移民就業12萬人。
地處寧夏中部乾旱帶的吳忠市紅寺堡區,大片優質黃花菜隨風搖曳。經過當地政府在產業結構調整、生產技術改進及產品深加工等方面持續發力,如今它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明星菜”。
始終抓住重點產業不放鬆。
日前,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聯合印發《自治區九大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因地制宜制定發展目標,量體裁衣繪製發展路線。
枸杞、葡萄酒、奶產業、肉牛、灘羊和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綠色食品、清潔能源、文化旅遊,自此成為寧夏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前景的重要抓手。
在科技的支撐下,寧夏貧困地區脱貧產業快速發展,帶動農民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6818元增加到如今的11450元,幾乎翻了一番。
2020年11月16日,最後一個貧困縣西吉正式宣佈脱貧摘帽。至此,全區1100個貧困村脱貧出列,80.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脱貧。
貧困雖脱,餘力不遺。
元旦剛過,寧夏農林科學院動物科學研究所所長梁小軍就趕往固原市西吉縣什子鄉馬溝村。這裏是草畜產業提質增效技術集成示範項目兩個核心示範村之一,他是項目實施團隊負責人。
“要盡職盡責善始善終啊,不能因為項目結束了,就不顧不管了。”梁小軍説。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把科技作為鞏固脱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進一步加強東西部科技合作,努力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依靠科技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路。”郭秉晨表示。(王迎霞)